
童志烈正在摘抄墙报。通讯员 王雅倩 摄
|
通讯员 杨奇 驻淳安记者 程海波
两个大斜坡,40级台阶,82岁的童志烈,每次走在这条从他家通往村祠堂门口的路上,中途都要休息一两次。但在路的尽头,那份等着他去悬挂张贴的手抄墙报,整整20年从未停止更新。
乡村教师,出起了黑板报
1962年,童志烈退伍回到了家乡淳安县屏门乡金陵村,当起了乡村教师。作为村里少有的“文化人”,童志烈对于知识的重要性比村民们了解得更深,也更加明白读书读报的意义。
“当时我就发现,村委会那里有很多报纸可以看,但是村民们却很少去翻,我就想,可能是大家农活太忙,加上报纸内容太多挑不过来吧。”
曾天天跟黑板打交道,又在部队时就有写黑板报经历的童志烈,就琢磨开了:既然自己每期报纸都会看,对村民的情况也了解,干嘛不由自己挑选报纸内容,出一出黑板报,让村民们可以及时了解外面的世界,同时获得一些有益的知识呢?
就这样,童志烈的新闻黑板报,在1997年1月4日诞生了。
突发中风,手抄墙报应运而生
金陵村地处山乡,以前交通不便,报纸往往一周才会送上来一次,老人就需要一次看完一周的报纸,然后精心挑选,将国内国际及淳安本地的重大事件报道,以及村民关心的农业技术、健康养生等内容筛选出来,再一个字一个字地抄到黑板上去。有时遇上报道内容有较为生僻或专业的词汇,老人还要修改成村民看得懂的语言。
虽然是一块不大的黑板,可对于一名老人来说,每出一期墙报都是对他精力和体能的考验。
2007年4月4日,童志烈如往常一样在村口黑板上写着最新一期的新闻,却突然感到一阵晕眩,面色发白,路过的村民赶紧上去扶住他,送往医院。经过检查,老人是轻微中风。
看到老人的病情,家里人也都劝他别再去写黑板报了。不过老人却有自己的想法:“我那个时候也觉得吃不消这样站着写黑板,但也不想就这样放弃了。(下转第2版)
(紧接第1版)于是我就想了个办法,把黑板报内容先在纸上写好,然后钉到黑板上,这样就轻松多了。”
就是这样一个变通之法,独具特色的手抄墙报诞生了。
困难再多,有人看就要写下去“这个报纸我们都有看的,吃完饭啊,农闲的时候,尤其是小孩子,放假回家都会去看的!”
“他做事很周到的,村口一个,桥头一个,想看都很方便的!”
“这个东西内容不错的,时事啊,还有一些农业知识,我们学到蛮多东西的!”
谈起墙报,村民们都是赞不绝口,可实际上,老人一开始出墙报时,却有许多人不理解,有些人甚至觉得纯粹是浪费时间。
老人的身体也在不停地考验着他:2007年的轻度中风,2008年因风湿性心脏病做手术,后来膝盖受伤导致走路困难等等。可以说,每一次他都有充足的理由停下墙报,但每一次他都坚持了下来。
坚守换来的,是村民们习惯的改变。以往的金陵村,村民们农闲时往往就是聚在一起打牌、搓麻将,可现在,每次墙报一出来,大家都会聚过去阅读,形成了每周读报的习惯。甚至有许多次,一些村民因为有事外出,错过了一两期墙报,还会找到童老师家中,问他要来看。
如今,童志烈已经82岁高龄,但仍旧没有停止出手抄报的打算:“我年纪大了,出这样一张报确实觉得越来越累了,但想到村民这些年的读报习惯养成不容易,我就一定会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