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专注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三农亮点 » 正文

“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1-09  来源:网易
核心提示:“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
 
 
0

(原标题:“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

“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imageView&thumbnail=550x0
8日,第十二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新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云浮市新兴县开幕。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三产融合基层实践者、企业代表齐聚新兴,为广东县域三产融合发展建言献策。图为领导嘉宾为新兴县创新发展智库衔牌揭幕。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万稳龙 摄
“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imageView&thumbnail=550x0
8日上午,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参观温氏股份总部。 南方日报记者 张由琼 万稳龙 摄

8日—9日,第十二届中国农村发展论坛暨新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论坛在云浮市新兴县召开,众多国内知名专家学者、三产融合基层实践者、企业代表齐聚一堂,为广东三产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多位著名“三农”问题研究学者在论坛上作了主题演讲,对农村三产融合之路的方向给予多层次的理论指引。他们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要在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培育融合发展主体,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作用,将打造“融合型产业”作为县域发展的方向。

 

本次论坛还举行了新兴县创新发展智库衔牌揭幕仪式,该智库由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新兴县人民政府联合共建。这种由媒体、学界、政府三方共建,以创新发展为主题的智库,在全省县一级层面尚属首个。

 

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李书龙 王俊峰 宋超 发自云浮新兴 统筹:郑幼智

 

关键词1 为何融合?

 

叶兴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

 

三产融合是农业改革的重要出发点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农业政策改革和完善的主要方向。三产融合是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按照一般的经济学理论,分工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为只有分工才有效率,但分工有好处也有副作用。过度分工会造成各个部门只关注自己的领域,而忽视整体效率提高。分工越细,交易越多,交易成本越高。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三产融合作为一个切入点,就是要解决分工和融合发展之间的关系。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融合的概念。为什么要搞三产融合,首先是要增加农民就业的密度,在城乡二元体制还没有完全消除,特别是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这样的背景下,中国的低产业就业的比重,很难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提高而相应下降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人口红利消失的拐点到了,如果农业劳动力的有效利用不充分,这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非常不利。要把农业劳动力充分利用起来,推行新型城镇化,一定要为这一部分人找一些事情干。在这个发展节点上提出大力推进三产融合,是一个很重要的出发点。

 

另外,还要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

 

张晓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一二三产业联结方式多样化

 

新形势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几个特点。一是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联结方式的多样化。主要原因是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并存,其中谁是主导?一种以农民为主导,一种以公司为主导。新兴县的特点是什么?不仅是公司主导,还是温氏股份一枝独秀,它成为一二三产业联结的渠道。

 

二是利益联结机制发生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构建政府部门、涉农企业、农产品行业协会以及农民合作社等各类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为农民的各个环节提供全产业链服务。这需要发育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和更系统严密的组织形式。

 

三是注重农业的多功能性,比如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

 

四是产业结构升级换代。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向农业输入现代生产要素和经营模式。

 

五是“互联网+”在发展现代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三产融合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

 

六是政府扶持方式发生变化。政府要解决单个企业不能解决的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比如钱的问题,地的问题。要通过政府的行为导向使各个利益主体联系更加紧密,政府怎么创造一个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环节?这是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根本性问题。

 

关键词2 谁来发力?

 

宋洪远(国家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

 

推动“双创” 培育三大主体

 

首先要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融合发展的主体。融合发展第一个核心主体除了原来的农户外,另一个是返乡农民工,第二是大学生,特别是大学生村官,还有一个是部队转业人员。后面这三部分人是创业创新群体,被称为“新农人”。“新农人”作为农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主体,也是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主体。第二个主体是种粮大户、农业合作社以及真正公司制的农业企业。

 

确定培育融合发展的主体后,还需在社会创新机制上下工夫。第一,搭建创新创业的社会平台,首先可通过创业大赛等形式搭建平台,通过社团、协会和中介筛选出能人和项目进行孵化。项目进入孵化器后,可以给予资金支持,如成功了就出孵化器继续发展;如不成功,先前投资的钱也可考虑不要了。另外,在部门管理、扶持政策,甚至一些公共服务的提供上要搭建平台。现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很热,但农民却很难找到具备相关技术的公司与之合作。相关部门帮忙建立农民需要的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平台,比直接安排钱、具体项目达到的效果会更好。

 

陈祖煌(广东省委农办主任):

 

融合发展切实保障农民权益

 

现在有些地方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都是企业在干,租了大量的地,搞得轰轰烈烈,很漂亮,但是农民在旁边看,农民在观望,那么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如何确保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十年后我们不再去扶贫?如何解决我们农村中的低收入群体的问题?

 

我个人比较关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如何保障农民权益的问题。农民权益保障方面除了做实集体经济组织,首先要全面建立农村集体资产管理服务交易平台,对交易进行监管。第二是服务,最后才是交易和扭转。保证农民权益的种种措施始终把管理放在第一位。

 

从温氏股份成功的案例来看,今后农业龙头企业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能不能不再大规模租地?不租地怎么发展?完全能发展。可以让农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把土地租金改为土地分红的保底资金。我们详细调研过租地3000亩、5000亩的企业,最多吸收30%本地农民就业,这30%本地就业的农民大多综合素质、文化素质比较低。如果农民只将土地出租出去,他们将会有打工收入,也还有一份租金收入,但却不能保证这些农民十年后的平均工资收入超过社会的平均工资收入。意味着这一部分人在租地中面临十年甚至二三十年的失地问题,我们可能二三十年后还要对这部分人进行扶贫。

 

姜长云(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产业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发挥领军企业的主导作用

 

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面临的问题很多,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经营主体参与产业融合的能力在总体上亟待提升。培育新产业模式,创新驱动当然很重要,还要特别强调创新引领。如果将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比喻为一棵古树,有的地方开花结果,有的地方还没有开花结果,结合国家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种树的人将会越来越多。

 

新兴县以温氏股份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成为推进产业融合的领军企业,在温氏股份的带领下,新兴县有55家农业龙头企业,有家庭农场5100多个,种养大户1.1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550多个。我觉得温氏股份现在已经不是农业企业,它与农民合作比较多,实际上已经是一个服务型企业,通过整合资源,集成合力,培育竞争能力。

 

农村产业融资难和融资贵是很普遍的问题。温氏股份通过基础授信+农户联保以及基础授信+产业化组织担保、公司内部垫资贷款等农村信贷模式,创办村镇银行,带动农民一起发展。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的过程中要培育领军企业,像温氏股份这样的,应成为农村产业融合的旗帜。

 

关键词3 路向何方?

 

徐勇(华中师范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院长):

 

打造“融合型产业”推动县域发展

 

要推动县域发展,可以将打造“融合型产业”作为我们努力的方向。目前我国谈县域发展有三条路径:第一还是走传统农业发展的路径,这是苦苦挣扎,走不出路来;第二是发展工业园区,大量招商引资;第三是发展乡镇企业。这三种发展路径的共同特点是产业分割,共同难点是无法带动传统农业转型升级。所以我们要发展,只有走“融合型产业”的路径。

 

县域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基础,也是产业融合的最佳场域。我们国家的县是农村的头、城市的尾,是以传统农业为基础,现代工业和信息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产业单一发展,难以走出传统农业的困局,这也是我国农村发展长期滞后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县域经济发展,必须面对和解决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解决办法就是走产业融合的道路,以先进的产业带动落后的产业。

 

同时也要注意到,农户也有他的力量,那就是土地。怎样才能让土地为农民“生钱”,让农民的财富增值?就要靠资本的合作,通过产业融合来带动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这也是新兴县的发展路径,即通过产业融合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刘奇(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乡村旅游是惠农富农有效抓手

 

新时期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惠农富农,一个有效的抓手是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发展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第二次创业是进城打工,离土又离乡;第三次创业就是发展乡村旅游,既不离土也不离乡,是中国农民的第三次创富神话。

 

近几年,我国乡村旅游的人数不断增多,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一是生活方式的转变,二是交通通讯的发达,以及休闲娱乐生活的增多。而随着大城市不断扩张,“城市病”不断加剧,乡村旅游的热度还将提高。

 

我们开发乡村旅游有很多有益之处。首先是至少可以盘活闲置资源,激活闲散劳动力。传统农民是一个月过节,三个月种田,八个月空闲,乡村旅游开发起来之后,这些人就变成了更高效的劳动力。

 

另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激活闲散的风景,还可以激活很多民俗。我们农村很多房屋都没人居住,完全荒废,如果我们把它改造成别墅,吸引乡村旅游的客人来居住,将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所以说乡村旅游和民宿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卢水生(知名“三农”问题学者、苏州市委农办原副主任):

 

农业起家 工业发家 旅游旺家

 

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分为广义和狭义。狭义的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上下游发展,即农业产业化的升级版;广义的则是另外一种形式,即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

 

有这样一个案例:在苏州吴中区,第一步我们全部搞土地股份合作社,农民做茶叶,也就是农业起家;第二步,把结余下来的土地指标放在5公里以外的工业区里面,建厂房出租;第三步,把建房出租的收入回过头来搞旅游,即乡村旅游。这样农民除了股份分红外,还有民宿旅游的收入,并且出租的收入也有很大一笔,使得整体收入增加很多。

 

这就是农业起家、工业发家、旅游旺家,也就是通过三产融合发展,有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这其中,资源整合是重要基础,要把土地、生态环境、房产资源等整合起来。股份合作是有效形式,土地入股叫土地股份合作社,劳力入股叫劳力合作社,还有住房合作社,这样就能产生经济效益。异地发展是基本的路径,我们的三产融合不是就地随便发展,都是按照规划来进行的,把农区结余的土地指标拿到工业区去建房出租,然后有了收入再回过头来促进农业和旅游业的发展。

 

《广东新兴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发布:

 

企业转型带动产业融合发展

 

本次论坛上,南方报业传媒集团隆重推出《广东新兴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调研报告》。报告显示,新兴企业的转型带动了产业的融合,二三产业的融合又带动了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总的来说,新兴三产融合的特点是文化引领,创新为魂,三产融合,共享发展。

 

以龙头企业为引领

 

报告指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涉及面广、复杂性强,在推进过程中要格外重视新型经营主体的作用。

 

新兴县在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原则,加强政策引导,打牢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通过贴息、补助、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

 

目前,新兴拥有各类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55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3000万元以上的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8家;培育家庭农场5100多个、种养大户1.1万个、农民专业合作社515个,被认定为第二批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龙头企业的带动则是三产融合重要引领力量。在这方面,新兴县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实施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品牌打造、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打破产业界限,实现发展壮大和转型升级,开展跨区域、二三产业间的联合与合作,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融合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温氏股份就是一股重要的领军力量。新兴县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充分依托温氏股份等龙头企业,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产业深度融合

 

报告指出,新兴县加强统筹规划,推进旅游与农业、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通过生态涵养、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推动产业链延伸;通过发展旅游辐射带动宾馆酒店、农家乐、农产品的消费增长,促使消费结构升级转型;通过开发、拓展和提升农业的多种功能,赋予农业的科技、文化和环境价值,提升农业或乡村的生态休闲、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科技教育等功能。

 

 

作为中国禅宗文化发祥地之一,新兴有着丰富的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以名人、名寺、名山、名泉、名果而著称,是远近闻名的旅游度假旺地。山地生态资源形成了天露山、象窝山、佛手岭、神仙谷四个山地生态旅游资源组团。

 

目前,六祖故里生态旅游产业园区是新兴县最主要的旅游产业集群发展中心,现有“禅宗文化朝觐观光旅游”和“温泉度假养生旅游”两大特色鲜明的主题产品。六祖故里生态旅游产业园区的建设将进一步融合两大优势,通过园区建设,将禅文化、禅意生活方式与生态旅游共冶一炉、融为一体,实现“禅都”新兴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

 

(原标题:“三农”学者聚新兴 三产融合探新径)

 
 
[ 农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4-2016 版权所有 大农网 — 关注三农 [xn--fiqp7f96f612c.cn]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15-6886 电话:0539-8789776 邮箱:yihaojituancom@sina.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6976号


友情链接:  吉梵森工装服饰  上鹤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