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三农专注服务
 
当前位置: 首页 » 农业资讯 » 农技指导 » 正文

牡丹江市科技兴农:木耳换种法 收入做加法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1-08  来源:中国农业新闻网
核心提示:)“那是银耳吗?”“是白木耳,木耳的最新品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木耳基地的大棚里,市黑木耳产业办的刘敬春兴奋地说,“这种新产品还在试验阶段,过去种木耳都是‘露地摆放’,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采用最新的‘棚式挂袋’技术,受天气影响很小,价钱能多卖1倍。”

     (记者方圆)“那是银耳吗?”“是白木耳,木耳的最新品种。”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东宁县木耳基地的大棚里,市黑木耳产业办的刘敬春兴奋地说,“这种新产品还在试验阶段,过去种木耳都是‘露地摆放’,靠天吃饭,现在我们采用最新的‘棚式挂袋’技术,受天气影响很小,价钱能多卖1倍。”

  “木耳科研年年搞,年年都有奖金拿。”绥阳镇河西村村民刘江是远近闻名的科技致富带头人,7年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还在段木栽培木耳的时候,他就投资建了挂袋大棚,带领村民搞袋栽。前不久,他们又成功实现越冬木耳的种植,做到一年四季不空闲。“搞科研不容易,这些年多亏了政府的激励,我才没放弃。”刘江说。

  刘江所说的激励是“黑木耳科技奖励基金”。2009年开始,牡丹江市每年拿出50万元对推广先进技术的农户实行奖励,户均奖励1万元。此外,牡丹江市还开通黑木耳电视科技频道,建成食用菌研究所4个,与全国20多家科研院所联合开展技术攻关,相继研发出棚式挂袋、小孔单片、白木耳等新技术新产品,让牡丹江成为国内黑木耳技术研发的“硅谷”。在建基地方面,全市建成食用菌标准化生产基地乡镇45个,专业村290个;黑木耳棚室6242栋,栽培规模达1.7亿袋。

  科技发力提升品质,项目建设带动效益,一朵朵黑木耳形成规模产业,鼓了百姓腰包。去年上半年,牡丹江市黑木耳生产规模达187.5万吨,产值90亿元,拉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600元。

 
 
[ 农业资讯搜索 ]  [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推荐图文
推荐农业资讯
点击排行

(c)2014-2016 版权所有 大农网 — 关注三农 [xn--fiqp7f96f612c.cn]

全国统一客服电话:400-615-6886 电话:0539-8789776 邮箱:yihaojituancom@sina.com

备案号:鲁ICP备19026976号


友情链接:  吉梵森工装服饰  上鹤茶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