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着力构建产业扶贫、社会扶贫、教育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凝聚扶贫开发强大合力。通过调研把脉找穷因、产业扶贫续动力、社会扶贫聚合力、教育扶贫拔穷根等有效举措,探索出了一条从着眼“治穷病”到着力“拔穷根”的扶贫新路。
2014年,全县共识别贫困村112个,识别贫困人口10.34万人。经过三年的精准扶贫,全县共减少贫困人口6.5万人,退出贫困村20个,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初的24.1%降至2016年底的8.7%。2015年和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考核在全省51个贫困县中分别排第4名、第1名。
一个国贫县,如何在短短的三年时间让贫困人口大幅度地脱贫摘帽,让贫困群众有尊严地走上致富道路?日前,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江华的村村寨寨,感受江华瑶胞脱贫致富的期盼和干劲。
专项扶贫 续动力让瑶胞有尊严地脱贫
初秋时节,记者沿着宽敞的207国道走进微小企业发展第一村——江华县大路铺镇洞尾村白胜村,一幅美丽富庶文明新农村画卷扑面而来。
放眼望去,遍地果树苍翠,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户间道延伸到每家每户,道路两旁,百香果、桃李、葡萄、稻田等点缀着一幢幢现代化的别墅民居,呈现一幅房在林中、人在画中的美丽画卷。
“曾经的洞尾村,封闭、落后是这里响当当的代名词。”村支书杨泽远说,洞尾村虽然坐落在207国道旁,有西河水从村前经过,但历年就有“无旱不成年的传统”,再加上地少人多,观念落后,集体经济少,农业基础设施差,“望河兴叹,靠天吃饭,广种薄收”就是这里群众以前生存条件的真实写照。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是每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大路铺镇党委政府立足当地气候和资源优势,积极而为,科学规划了“千亩白香果示范基地”,“千亩油菜基地”打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观光农业牌,为当地老百姓开辟出一条致富快车道。
不仅如此,洞尾村还利用自身地理位置好,村里外出务工能人多的优势,大兴微小企业,为村里人脱贫致富提供源动力。洞尾村位于207国道边,村里有一片旧厂房,仅这片厂房就聚集了七八家工厂,村民杨新宏也在这里租了一栋厂房,成立了君贤皮具厂,请了150多名本地村民当工人,专门生产男式皮包,一年可销出6万个皮包,年产值600万元。两年多时间,村里已经拥有了26家企业,总投资6500万元,年产值3600万元, 村民们每月工资都有2500元以上,平均年收入也增加到了10000元以上。
洞尾村的脱贫模式得益于县里大搞产业扶贫。
“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最终要依靠自身发展来解决,也只有自身发展了,贫困瑶胞才能有尊严地脱贫。江华要实现稳定脱贫、持续发展,归根结底要依靠产业的“造血式”发展来支撑,产业扶贫是实现脱贫的必由之路。”江华县扶贫办李华林跟记者如是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然而,对于江华的2.7万名居住在海拔800米以上的高寒山区贫困人口来说,这个俗语并不适用。用“一方水土难养一方人”来形容并不为过。从2013年开始,江华县在全省率先启动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拟对2.7万名生活在高寒山区地带的贫困人口实施分期分批搬迁。2014年以来,已搬迁安置1.8万人。今年开工建设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12个,并采取进乡镇、进县城购房安置等方式,计划安置贫困人口0.9万人。在后续帮扶上,江华将安置点楼房一楼全部建成框架结构门面对外出租,租金作为搬迁群众的资产性收益。
通过实施小微企业进乡村,吸纳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就地务工,确保贫困对象“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去年2月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瑶山夜访搬迁户》的专题报道,推介了该县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经验。
社会扶贫 聚合力让爱在阳光下流淌
9月2日,记者跟随中国扶贫网江华管理中心工作人员来到小圩壮族乡清塘村看望术后患者石家平,石家平感动地握住工作人员的手说:“谢谢江华社会扶贫网的帮助,让我重新站起来,让我重拾新生活的信心!”
今年60岁的石家平是国家建档立卡贫困户,儿子早年过世、儿媳出走,留下一名9岁孙儿相依为命。2015年石家平双侧股骨坏死,一直卧病在床,家里失去了主要劳动力,生活一度陷入困境。
今年6月中旬,中国社会扶贫网江华小圩乡村级信息员发布了石家平医疗就助需求后,爱心人士——县民族中医院副院长吴晓华及时对接,将其接至中医院进行初步检查,并于6月28日为石家平实施了一侧股骨头更换手术。
在江华,像石家平这样享受社会扶贫网带来的实惠和帮助的还有许多。
今年初,永州市成为中国社会扶贫网湖南省首个正式推进试点市,江华作为国贫县成为首当其冲的试点县。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江华县委、县政府紧紧围绕“用好社会扶贫网、加快江华脱贫步伐”核心目标,向全社会发出“社会扶贫社会办”的号召,成立了由 “试点工作指挥部”,各乡镇成立相应机构,确保专人专抓,全员参与。建立了中国社会扶贫网工作“工作体系全覆盖、宣传体系全覆盖、帮扶体系全覆盖”的“三个全覆盖”模式,打造了一张社会扶贫立体网。
该县通过构建三级工作体系,强化爱心人士注册、贫困户注册、贫困信息收集发布、对接帮扶措施、加强宣传推广等工作措施,探索创新出一批江华案例,实现了从“被动使用”为“积极探索”,从“平台参与者”为“平台建设者”,从“政府主导”为“全员参与”。
目前,全县16个乡镇、312个行政村全部设置了社会扶贫网工作乡镇服务站、村级服务点。
在做好各项基础工作的同时,江华县还积极开展了“医疗救助”“、教育资助”“、产业帮扶”“、就业岗位帮扶”“、危房改造”等五个“众筹帮扶”,构建了覆盖各方各面的帮扶体系。截至8月23日,全县贫困户注册率达到100%,爱心人士注册达3万余人。全县发起贫困需求2.3万余条,成功对接1.7万余条。对接中南大学五千万产业扶贫资金、东莞证券80万元爱心善款、斯源公司等26家企业、协会团体共计6200万余元的社会扶贫款。
行业扶贫 斩穷根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老、少、边、山、穷”——这是江华贫困地区的特点。目前,全县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岭东生态脆弱区、地质灾害隐患区、高寒边远山区等区域,除了发展生产的环境恶劣等因素导致山区群众脱贫致富难度大外,贫困地区群众文化素质低,思想保守,观念落后,缺少脱贫致富的思路,少数人还缺少上进心和苦拼实干的精神,滋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这也是贫困群众难脱贫的重要因素之一。江华县委、县政府通过实地调研摸底,从当地实际出发,发挥政府各相关部门优势,积极开展行业扶贫工作。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重在扶“智”和扶“志”,教育扶贫是斩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杀手锏”。
精准扶贫要教给贫困群众谋生和发家致富的本领,这样才会让贫困户受益不尽,做到物质与精神持续健康发展。
“党和政府关心我们移民群众,请了一个大厨师来培训我们。学成之后,我打算在朝水口新镇开一个餐馆,这样我家的生活会变得更好!”参加移民创业就业技能培训的水口新镇移民黄俊武这样说。
江华县通过教育扶贫斩穷根,大力开设群众创业培训班、技能培训班等助推群众创业就业增收致富。
为了不让贫困家庭的孩子输在教育和健康的起跑线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江华县制定出台了《扶贫助学资金管理办法》,对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家庭在读高中、职中、中专、大专、本科学生实施扶贫助学,每年每生给予1000元补助。2016年,全县共有42735人次享受了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相应的国家政策资助,发放各类助学金4436.34万元。今年,还设立“深度贫困教育助学专项基金”。每年县财政单列资金700万元,重点用于解决就读义务教育阶段深度贫困家庭子女平安保险费、生活费和校车费等,实行政府兜底,“零负担”就学,从根本上解决因学致贫的焦点问题。此外,还设立少数民族义务教育助学金,对湘江九年制学校等5所林区寄宿制学校贫困学生的交通、伙食等进行补助。
“3年前,高寒山区的瑶胞孩子能进美丽现代化的校园里读书是不敢想的事。现在变成了现实。孩子在学校有营养餐,还享受了多种补助,孩子乐了,家长也安心了。”大圩镇高寒山区心合村村民赵山明说。走在校园里,绿树成荫、花草遍地,瑶文化长廊、文化墙彰显出特色,宽敞明亮的教室、功能室,处处散发出现代化的气息。
截至目前,全县没有一个学生因为贫困而辍学,真正打开了孩子们通过学习走出大山、青壮年通过培训就业改变命运的阳光通道。
安居才能乐业。江华县近年来着力推进贫困户危房改造,近三年共改造4255户。为解决深度贫困户无力自筹危房改造资金的问题,从去年开始对深度贫困户危房改造补助标准提高到4.5万元/户,今年内可全面解决贫困户住房不安全问题。
该县还大力推进金融扶贫。全县2.8万贫困户全部参与评级授信,建成贫困村金融扶贫服务站33个。去年以来全县累计投放扶贫小额信贷3.25亿元,其中2016年1.7亿元,今年1.55亿元。
全力推进医疗扶贫,杜绝贫困户因病致贫,因病返贫。2014年以来,该县就实行贫困人口患者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综合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新农合参合率100%、大病保险补偿起付线降低50%、大病补偿标准提高5%、报销比例提高10%等健康扶贫政策。对于享受了以上政策,部分深度贫困家庭的大病重病患者仍然难以承担自付部分费用的,由县里统筹安排资金,设立总额1200万元的健康扶贫基金,对深度贫困家庭大病重病患者进行精准资助,确保其看得起病,又不过度医疗。
在新一轮扶贫开发的伟大征程上,江华县委、县政府继续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盯死时间节点、卯足干劲,聚焦全县92个贫困村和3.84万贫困人口这两个重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解决一批、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一批、外出务工脱贫一批、移民搬迁安置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医疗救助扶持一批”,综合运用订单式扶贫、造血式扶贫、整合式扶贫等多元化扶贫方式,形成扶贫攻坚的强大合力,最终使全县92个贫困村全部整村脱贫、3.84万贫困群众全部越过扶贫标准线,江华52万人民与全国人民同步实现“小康梦”。
转载自中国农业新闻网